返回
頂部
我們已發(fā)送驗證鏈接到您的郵箱,請查收并驗證
沒收到驗證郵件?請確認郵箱是否正確或 重新發(fā)送郵件
確定

并肩同行得以行至遠方——IPR Daily對話美中知識產權交流發(fā)展基金會

國際視野
小知2023-09-04
并肩同行得以行至遠方——IPR Daily對話美中知識產權交流發(fā)展基金會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PRdaily立場#


“美中知識產權交流發(fā)展基金會成立于2014年3月,以連接各地知識產權精英和機構、為中美知識產權的交流和發(fā)展提供平臺和機會為宗旨,從基金會投入運作以來,得到美中律師事務所、企業(yè)等大力支持和贊助。近日,IPR Daily對話美中知識產權交流發(fā)展基金會專利及其商標委員會聯(lián)合主席團,為我們介紹基金會的活動宗旨、活動特色以及近期活動規(guī)劃等。”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作者:李夢 豆豆 王穎


Q


Camila - IPRDAILY:George、Wei、Jenn你們好。我是來自IPR Daily的Camila。很榮幸今天能與大家見面,同時感謝Demi安排了此次采訪。


A


Demi:我是王德美,能得到這次機會真的倍感榮幸,記得上次接受IPR Daily采訪還是2020年初,正值新冠疫情期間,當時,委員會甚至還沒有成立。那時我定下的目標是組建一個專利和商標委員會,我現(xiàn)在非常高興,今年所有聯(lián)合主席均出席了本次采訪。他們是我的英雄,他們幫助我、支持我、為我提供各種建議、協(xié)助我策劃活動。


我最近讀到了一句名言:如果你想快點走,那就獨自出發(fā);如果你想走得遠,那么一定要和別人同行。我們基金會的發(fā)展完全符合這句話,我們的目標是走得更遠。因此,我們努力吸納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我很珍惜這個采訪的機會,IPR Daily是目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知識產權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很榮幸與IPR Daily連續(xù)合作了三年。


Q


Camila - IPRDAILY:希望我們可以保持聯(lián)系。我準備了一些問題,接下來請各位依次回答。請問基金會計劃在今年和未來幾年開展哪些大型活動呢?

A


George: 我叫George Likourezos。我和Wei Campbell一起擔任小組委員會的聯(lián)合主席,協(xié)助基金會以美國和中國專利法問題作為相關話題開展的活動。在過去的三四年里,我們已經舉辦了幾次網絡研討會,邀請不同的嘉賓們參與會議、發(fā)表演講或在小組討論中發(fā)言。我是Carter Deluca的合伙人,同時我也為位于紐約的UCLan Farrell知識產權律師事務所提供知識產權法律指導,我的專業(yè)是電氣工程與計算機技術。


Wei:首先感謝George簡單介紹了我們作為專利委員會聯(lián)合主席所做的工作。我叫Wei Campbell,想再補充一點,George和我來自不同的專業(yè)背景,我從事生命科學行業(yè)。為了涵蓋盡可能多的不同行業(yè),我們在尋找專家和演講嘉賓時會盡量涉及各個領域。我的本職工作是劍橋市馬薩諸塞州的一家制藥公司的專利律師。


Jenn:大家好,我是基金會的商標委員會主席Jenn Whelan 。我與團隊一起開發(fā)項目,并肩作戰(zhàn),旨在聯(lián)合專業(yè)人士和企業(yè),提供與美國商標相關的主題和網絡研討會的想法,以促進中美兩國人士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此外,我是一家名為Ashland的公司的商標組合經理,在專利和商標方面都很有經驗,但目前我只專注于商標。


Q

Camila - IPRDAILY:各位都提到你們組織并參加了基金會的網絡研討會。有沒有什么特別難忘的事情分享?


A


Jenn: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是我們一起慶祝農歷新年的網絡研討會,我們請到了一位才華橫溢的演奏家Ying Ying。


對于那些不在中國的人來說,每個人都非常高興,大家聚在一起,體驗中國文化的氛圍非常不錯,因此,這是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


Demi:在Zoom會議期間,我也聯(lián)系了彈奏古箏的大師,邀請她參與會議,會議上還學習了“新年快樂,恭喜發(fā)財”的中文,那次的會議非常有意思。


George:我們每月舉辦一次線上雞尾酒酒會,讓大家得以聚會、社交。我印象最深的其中一次酒會是,我們與一位號稱“葡萄酒專家”的著名品酒師John Jackson進行了專題培訓。


Q

Camila - IPRDAILY:我們得知在基金會的成立活動上有70名成員加入,那么到2023年目前為止,有多少會員呢?


A


Demi:我想專門談談這個,因為我認為我們基金會的框架相當獨特。基金會不像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xié)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以下簡稱AIPPI)、知識產權所有者協(xié)會(IPO)、美國全球生物技術工業(yè)組織(BIO)這樣的大型組織涉及廣泛,我們只專注于美國和中國,但又不限于這兩個國家。此外,我們希望保持現(xiàn)有的“小”規(guī)模。我注意到每當一個組織規(guī)模逐漸擴大時,溝通效率就會降低,很難迅速做出決定并采取行動。而在基金會中,我們四個人定期舉行委員會會議,發(fā)起的提案一致同意后,我們就會向前推進并實施,過程簡單。


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曾經討論過是否需要設計一個會員制度,但后來我們否決了這個提議,大家可能會覺得如果只參加在線會議沒有多大價值,所以我們推遲了這個計劃。但我們現(xiàn)在開始做贊助活動了,本質上我們是從律師事務所招募戰(zhàn)略合作伙伴,召集來自中國公司或律師事務所的會員,我們稱他們?yōu)閼?zhàn)略合作伙伴,美國的律師事務所和公司也以同樣的方式稱呼。盡管基金會現(xiàn)已有10,000名會員,但我們仍在討論個人會員的可行性。這只是一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但我們希望為加入我們的企業(yè)或個人提供顯著的優(yōu)勢,我們也將不斷探索如何為每個會員提供更好的福利。


Q

Camila - IPRDAILY:鑒于中國的新冠疫情政策已經放寬,到目前為止,今年基金會是否主辦過關于中美兩國的活動?


A


George:作為一家基金會,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專門針對中美主題的活動來彌合中國知識產權專業(yè)人士與美國知識產權專業(yè)人士之間的差異。今年我們已經舉辦了一系列網絡研討會,為美國從業(yè)者介紹了中國的政策、實踐和知識產權法規(guī)等相關信息。同時,我們也舉辦了針對中國從業(yè)者的網絡研討會,旨在介紹美國的知識產權政策和實踐,研討會涵蓋了知識產權界各類相關話題。


我們計劃今年年底在中國舉辦一次線下會議,為中美專業(yè)人士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學習、結識人脈的平臺,促進雙方社交互動。我希望此次會議的舉辦有助于促進兩國之間的知識產權問題進行深入的了解。我們可能在明年還會舉辦兩次大會,一次在中國,一次在美國。不過我們將持續(xù)舉辦線上的網絡研討會,中美知識產權人士可以共同分享并討論各種與知識產權相關的話題。


Q


Camila - IPRDAILY:那么,網絡研討會的大多數(shù)參與者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


A


Demi:由于中美兩國的時差,我們發(fā)現(xiàn)協(xié)調起來非常困難,大多數(shù)情況下,網絡研討會都在上午11點到12 點左右舉行,這個時間對于中國的律師來說太晚了。正因為如此,我們與IPR Daily或其他組織合作,特別為中國受眾量身定制網絡研討會時間。


Q


Camila - IPRDAILY:基金會成立了將近9年,截至目前,基金會取得了哪些成就?


A


Jenn:我們是第一個匯集美國和中國知識產權專家的組織,幫助企業(yè)將其知識產權在兩國商業(yè)化。我認為這是基金會奠定基礎的一項成就,我們正在完成一件偉大的事情。


盡管新冠疫情為行業(yè)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但我們仍然能夠將業(yè)內人士聚集在一起,互相傳遞信息、開展網絡研討會,保持基金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我認為這是另一項成就。


George:基于Jenn所說,基金會作為一個專注于中美知識產權的組織,我們所做的所有活動幕后可能發(fā)生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觀眾與來自兩個國家的從業(yè)者建立了緊密的聯(lián)系。于是我們通過搭建此類鏈接促進了大量網絡業(yè)務的發(fā)展。每當來自中國的演講人討論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或實踐,美國的演講人也會加入。當大家需要建立關系、尋求建議,或交換不同公司之間商業(yè)交易的信息,他們就會想起這些演講人。因此,我認為通過我們的工作,促進了兩國業(yè)務、聯(lián)系、知識轉移以及商業(yè)發(fā)展。


Demi:以上大家都在談論大遠景,我想提供一些基金會具體獨有的成就。首先,在過去三年中,我們組織了 47 場網絡研討會。我們的第二項成就是與世界各地的知識產權專業(yè)人士建立聯(lián)系。第三,我們與美國和中國的不同組織合作。還有一件令我倍感自豪的事是我們獲得了新澤西州最高法院的批準,我們已經是一家官方認證的法學繼續(xù)教育(Continuing Legal Education, 以下簡稱CLE)機構,美國的律師每年都必須獲得CLE學分。


George:是的,每人每年必須修滿 12 個學分。此外,我們也可以為在中國執(zhí)業(yè)的律師提供學分。


Demi:CLE的規(guī)定非常嚴格,必須通過非常專業(yè)、具有實質性的內容積累,然后他們才能提供學分,美國律師每年必須獲得12個學分,意味著律師們每年都需要學習知識產權新內容、新話題。經過兩年的努力,我們提交了各種材料,不斷開展網絡研討會,終于,我們正式加入了新澤西州的 CLE,我非常自豪。


整個過程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最終我們得到了認可。比如,認證需要至少提交 6 份網絡研討會資料,并且每次都會要求提供演講者的文件、議程等等不同的要求。


Q


Camila - IPRDAILY:所以成為CLE機構一定很難吧?


A


Demi:是的,像AIPPI,他們都有CLE。然而,我們只是一個剛剛成立3年的組織?,F(xiàn)在每當我們舉辦網絡研討會時,我都可以驕傲的聲稱我們可以提供CLE學分。律師每年都需要獲得學分,所以很多律師會加入我們。


Q

Camila - IPRDAILY:請問基金會在推動國際知識產權交流方面最突出的優(yōu)勢是什么?可以通過舉例說明嗎?


A


Demi:我想說,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支持者是基金會最大的優(yōu)勢之一。我們的 LinkedIn 在全球范圍內有 8,000 多人關注。此外,每當我們宣布舉行活動或網絡研討會時,大家看到我們的活動,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都會來參加。我認為參與活動是任何交流或發(fā)展的先決條件。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寶貴,我們很幸運,每次活動都吸引了相當多的人參會,實現(xiàn)了基金會未來發(fā)展的目標。


George:我同意Demi的觀點?;饡⒁粋€互相聯(lián)結、相互了解的網絡平臺,并提高了中美知識產權專業(yè)人士之間的產權意識。如果某人的客戶需要知識產權事務方面的幫助,他們可以通過基金會聯(lián)系,或者直接聯(lián)系他們通過基金會認識的人。因此,我認為這種意識和人際關系建立是我們可以為知識產權界提供的最大優(yōu)勢。


Wei:我的同事們都在重申一個主題,簡而言之,我們是連接兩國專業(yè)人士的橋梁。


Q


Camila - IPRDAILY:基金會能為中美企業(yè)提供哪些幫助?請舉例說明。


A


Wei:由于分歧總是存在,因此建立中美良好的人際關系網對于兩國律師事務所和服務提供商彼此了解至關重要?;饡谄渲邪缪萘恕爸虚g人”的角色,當常規(guī)律師事務所無法為案件提供有效信息時,可能會尋求基金會的指導和幫助。中美差異導致兩國律所不知其所以然,出現(xiàn)溝通障礙。美國企業(yè)的許多訴訟都是在中國進行的,翻譯也是影響起訴的一大因素,我記得在某次活動中基金會接觸過一家提供翻譯服務的公司,我們會向中美企業(yè)推薦,以合理的價格完成高質量的翻譯工作。我認為這是基金會為美國企業(yè)提供的幫助之一。


Jenn:我想回到網絡研討會方面,研討會內容豐富、具有教育意義,有助于企業(yè)制定戰(zhàn)略。我們曾邀請過海關的官員演講,演講的內容大部分都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一次與會者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樣,在基金會舉辦的會議中,參會者有機會與世界各地的專業(yè)人士交談,互相交流知識產權經驗。舉個例子,曾經有參會者在溝通中得知如果在商標注冊時同時使用英文和中文字符,可以提供更好的保護,對于公司制定商標策略很有幫助。


Q


Camila - IPRDAILY:四位在知識產權領域都有很長時間的專業(yè)經驗,大家認為全球知識產權保護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什么?


A


Demi:各個國家都有知識產權,但在不同國家,執(zhí)法仍然是一個問題,因為有些國家的執(zhí)法系統(tǒng)比較弱。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很多事情都可以改進。George、Wei 和 Jenn 可以繼續(xù)補充。


Jenn:為了保護知識產權,從商標的角度來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舉個例子,由于數(shù)字時代已經發(fā)展較為完善,我們需要留意的地方更多,要確保沒有人侵犯知識產權,或者知識產權被侵權時能及時采取行動并進行保護。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快,“跟蹤”變得更加復雜和困難。當有人侵權時,您可以更有效維權,但難點在于找出對方是否侵權。


Wei:在生物技術制藥行業(yè),我們經常討論職業(yè)流動性,這是目前律師面臨的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與內部人力資源和在業(yè)律師合作?為了保護公司的商業(yè)秘密,我們對員工進行離職面談和入職面談,指導他們如何保護我們的機密數(shù)據(jù)和內部程序。這是我們一直在考慮并與其他律師溝通尋求建議的事情之一。


另一個問題是,人工智能和知識產權。AI在藥物研發(fā)領域影響極大,在版權和商標領域也是如此。據(jù)我所知,參議院人工智能小組委員會最近就人工智能和知識產權主題舉行了聽證會,討論了許多新動向。因此,如何保護我們的人工智能相關發(fā)明是一個更值得深思與擴展的課題。


Q


Camila - IPRDAILY:基金會將采取哪些措施來應對這些挑戰(zhàn)?


A


Demi:對于基金會來說,持續(xù)發(fā)展和交流將是我們未來前進的方向。首先,我們需要互相學習不同國家的法律和慣例。大多數(shù)時候,我注意到美國律師每天的日程都很忙碌,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主要關注美國法律。然而,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中,我們本質上是通過基金會為他們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國的最新動態(tài)需求的門或窗。近期,我們就舉辦了一場名為“中國近期更新商標法修正案”的網絡研討會。


我的觀點是,除了網絡研討會之外,我們還必須繼續(xù)提供有價值的、有教育意義的項目,這不限于網絡研討會,還有線下活動。但是我不得不說,經過3年的發(fā)展,網絡研討會非常高效,線上交流可以大大減少律師的差旅費用,非常方便。但缺點是缺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社交部分,總的來說,有利有弊,所以未來我們計劃兩者兼顧。


Q


Camila - IPRDAILY:中美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差異是否阻礙了兩國之間的溝通和對話?


A


Demi:我認為沒有。正是因為我們存在差異,信息交流和實踐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必須互相學習,以便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合作。這是我的觀點。


Wei:我正在了解中國專利法制度,但我認為法律不是阻礙,我們只需要遵紀守法就可以了。


George:我同意。當我們與中國知識產權專業(yè)人士見面時,他們對保護客戶利益的想法和努力方向與我們一致,我們把彼此視為合作伙伴,相互幫助?;诋斍暗姆珊驼苇h(huán)境,我們已經盡力為客戶做到了最好。我們在保護客戶權利和為客戶或企業(yè)帶來價值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


Q


Camila - IPRDAILY:您認為當前國際知識產權交流,尤其是中美知識產權交流面臨哪些挑戰(zhàn)和機遇?


A


Demi:時間差可能是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但是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網絡研討會解決。我想說的是,文化差異可能是最難以跨越的一道鴻溝。大多數(shù)中國年輕人都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們的語言水平正在不斷提高。但美國和中國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與工作方式上的差異。


Jenn:我認為一些技術平臺也存在差異。因為中國和美國使用的平臺不同,開展網絡研討會偶爾會出現(xiàn)技術問題,但這是一個隨著時間可能會趨于一致的問題。所以我認為這并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Q


Camila - IPRDAILY:今年基金會在中國舉辦活動的計劃是什么?


A


Demi:希望新冠疫情后的航班能夠盡快恢復正常,我們很期待去中國出差。未來我們希望與 IPR Daily 共同主辦活動。目前我們計劃每年定期去中國,或者每隔一年去一次。美國本地的律師想要與中國律師、內部法律顧問、公司面對面交流,他們想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因此,此次采訪對于基金會來說至關重要。其次,我們確實希望以后有機會舉辦線下會議,目前計劃美國一次,中國一次。第三,我們希望與不同的組織進行更多的合作。因為美國有幾個組織,比如“IPO 知識產權所有者協(xié)會”和”AIPLA-美國知識產權律師協(xié)會”將共同舉辦網會和講座,擴大基金會在美國影響力,更好的服務行業(yè)律師。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與許多美國知識產權法律協(xié)會合作。


今年晚些時候,我們將采訪6到8名知識產權律師。采訪題為“知識產權律師背后的故事”。我們希望以個人層面介紹律師,因為現(xiàn)在我們都是從專業(yè)面了解彼此,就像George,他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專業(yè)的背后,是他真實的人生經歷。我打算在 LinkedIn 上發(fā)布訪談內容,同時上傳到UCIPF 的 YouTube頻道,大家可以隨時觀看這些視頻采訪。同時今年我還會采訪三位中國律師,同樣發(fā)布到LinkedIn與YouTube,希望我們可以和IPR Daily合作。


我認為大家能看到律師工作之外的一面很有意思。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是英雄,大家工作都很努力。但是,律師們職業(yè)生涯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呢?基金會正在以這種巧妙的方式宣傳律師。以上就是接下來基金會的活動計劃。此外,我們計劃在未來三年內為初創(chuàng)公司開設更多的網絡研討會。對于初創(chuàng)企業(yè)來說,他們和成熟的大公司相比存在缺乏資源、預算有限等問題,我認為基金會的使命之一就是幫助小型企業(yè)發(fā)掘資源、制定知識產權策略,支持小型企業(yè)初創(chuàng)。


Q


Camila - IPRDAILY:太棒了。各位的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


A


Demi:最后我想感謝一下我們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饡浅8兄x他們在過去的3年里的支持。沒有他們,基金會就無法發(fā)展。在本次采訪中,我想實名感謝下。


在中國,我們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包括知產前沿、中國知識產權雜志、北京國昊天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舜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他們每年都會為我們提供幫助。此外,我們還與其他律師事務所合作舉辦了網絡研討會,包括北京匯知杰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柳沈律師事務所、金杜律師事務所、中倫律師事務所、永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事實上,金杜律師事務所在看到您兩年前對我進行的采訪后就聯(lián)系了我。他們聯(lián)系我后我們就開始合作了。所以在采訪的最后,我代表基金會真誠地想向他們表達我的謝意。


在美國,我們要感謝 George 的公司 Carter Deluca,以及 Goodwin Procter、Fish & Richardson、Haug Partners LLP、Maccarter &English、Fross Zelnick、Finnegan、Venable、Tarter Krinsky & Drogin、Sunstein LLP、Wolf Greenfield、Rimon Law。希望未來我們可以組織更多的活動,邀請更多的贊助商,讓更多企業(yè)參與其中。


最后我想再次強調我們的口號:“Moving Forward”。自從我們成立這個組織并付諸行動后,最困難的三年已經渡過。我們得以生存下來,蓬勃發(fā)展。正如我在采訪開始時所說,我們希望在未來與他人并肩,一起走得更遠。


Camila - IPRDAILY:相信基金會未來一定會走向成功!今天的采訪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原標題:并肩同行得以行至遠方——IPR Daily對話美中知識產權交流發(fā)展基金會)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作者:李夢 豆豆 王穎

編輯:IPRdaily趙甄          校對:IPRdaily縱橫君


注:原文鏈接并肩同行得以行至遠方——IPR Daily對話美中知識產權交流發(fā)展基金會點擊標題查看原文)


并肩同行得以行至遠方——IPR Daily對話美中知識產權交流發(fā)展基金會

「關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領先的知識產權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致力于連接全球知識產權與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匯聚了來自于中國、美國、歐洲、俄羅斯、以色列、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長型科技企業(yè)的管理者及科技研發(fā)或知識產權負責人,還有來自政府、律師及代理事務所、研發(fā)或服務機構的全球近100萬用戶(國內70余萬+海外近30萬),2019年全年全網頁面瀏覽量已經突破過億次傳播。


(英文官網:iprdaily.com  中文官網:iprdaily.cn) 


本文來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并經IPRdaily.cn中文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權利人同意,并附上出處與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globalwellnesspartner.com”

本文來自于iprdaily,永久保存地址為/news_34957.html,發(fā)布時間為2023-09-04 10:43:26。
我也說兩句
還可以輸入140個字
我要評論
相關文章